文/陈璐 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选摘自《管理视野》杂志(杂志订阅请至文末获取相关信息)。作者陈璐。
艺
术与商业的栅栏被冲击瓦解,中国的审美意识正在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回归。美学作为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当下是否缺乏了熊猫体育应有的反思意识和更高的美学使命呢?
初涉艺术展
2016 年岁末,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吸引了熊猫体育直播近10 万人观展。这场展览以“一年一人一件”的策展思路,选取了1906 年到1977 年共72 位艺术家的71 件作品,从现代艺术早期的野兽派、立体主义到对西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等,展出了包括杜尚、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等诸多大师的艺术作品,被称为“当代艺术史教科书式的展览”。
这场展览背后的主导者是一家年轻的文化产业公司——天协文化。很多人知道天协,源于2014 年在K11 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这一场展览持续了三个多月,观展人数达40 万,据说K11 商场因此日常营业额增长了20%。这也是至今为止的展览奇迹,被誉为最成功的商业特展,自此掀起了西方经典艺术在商场展览的热潮。
不过,天协引进的第一场西方艺术大师展,却鲜有人提及。
六年前,作为国内第一家民营机构操作的毕加索艺术大展,虽然参观人数达20 万,但在当时,中国的民间艺术展市场像一片未经开垦过的荒地,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都面临许多困难,申请外汇、海关通关、大型活动申报以及场馆的安保监控、温湿度控制等等,都是从没遇到过的新问题,特别是展览场地高昂的租金,布展搭建和设施的高成本,使得展览在经济上无法收回投资。直到2014年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在内容、地点、新媒体推广、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条件作用下推动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崛起,使得展览获得空前的成功。自此,各种形式的商业艺术展携着西方大师之名扎堆北上广深,荒地变成了沃野。
艺术:1+1>2
天协文化总经理谢定伟从事这一行只有六年的时间。在2005年以前,他熊猫直播是美国硅谷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从事集成电路开发制造近20年。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书画大师谢稚柳和陈佩秋的儿子。由于历史原因,他没有继承父母的艺术事业。1981年,谢定伟远赴美国留学,学习电子工程和半导体物理。
谢定伟
“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忘记,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你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工程师。当工程师1+1等于2,但如果画画,1+1可能不等于2。”历史的浪潮改变了一些人的生命轨迹,但家庭熏陶的印记又将谢定伟拉回相似的道路。
尼采说艺术可以拯救人生(arts delivering life),它既可以拯救苦痛中备受折磨的灵魂,也可以拯救现代化狂飙突进下日渐没落的精神世界。
谢定伟相信艺术对人生的价值永远都是1+1>2的。2005年回国后,他开始做一些科技咨询方面的工作,后来做过中国书画展览和画册出版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转入从事引进、举办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览的事业。
然而国内学龄后审美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的不仅是市场的冷落和规则的稀疏,还有意识形态上的扭曲。陈丹青在谈到现在的看展文化时说道,现代人对待艺术品变成了对声名的崇拜,其实是对于精神娱乐的崇拜。他说,我们不再像古代人那样相信作品,变成了“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我去了哪些美术馆,我喝了什么咖啡,买了什么衍生品”。
都会文化中对于仪式感的追求派生出的奇特现象,也带动了特展的大行其道。国内画展、雕塑展、摄影展走马灯似的上演,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艺术与商品的栅栏被冲击瓦解,中国的审美意识正在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回归。
即便如此,优秀的展览对个人的影响仍是不可预计。陈丹青27岁时(1980年)创作的《西藏组图》正是受到了1978年在上海展览中心(那时叫作中苏友好大厦)展出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的影响,进而迸发了创作的灵感。
特展2.0 时代
整个中国掀起艺术特展的浪潮并非起于青蘋之末,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立美术馆里就出现了特展的形式,1978年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1982年的“法国250年绘画展览”,1984年的“法国毕加索绘画展”,在当时都引发了观展热潮。
这类展览通常由公立美术馆主办,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主题由美术馆自主策划或引进特别展,或称之为临展,特展产业研究者贾布谓之特展1.0时代。2000年之后,大量民营资本进入这一市场,以商业化的手段运营展览,特展进入了2.0时代。新时期的特展更注重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平衡,2013年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2014年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2015年的“奔牛·上海——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展”,借助多样化的宣传和社交媒体,在当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奔牛·上海——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展”
伴随着民营资本的活跃,特展市场也出现了不少乱象,有学者斥之为追逐票房、娱乐化、商业化的恶果,也有学者批评这类展览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灌输的是一种扁平的文化想象,艺术赏析活动依旧局限在中产阶级闲暇生活之余的陪衬点缀。
“这就像学历史,既有编年史的学法,也有断代史的学法。”对于引导国民如何进入美术天地,谢定伟有其自己的看法。从毕加索、莫奈等大众熟知的经典艺术展览开始,籍此引起大众对近现代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再慢慢上溯至古典艺术、下沉至当代艺术。由于西方艺术在中国认知基础薄弱,国内的接受度相对比较浅显,谢定伟希望采取举办展览的方式,为大众带来艺术史的普及教育。
“中国的公众在美术教育方面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目前,国内有一些民营机构举办大师展来推动大众对艺术和西方文化的认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谈到当下的特展浪潮时说道,这种方式是艺术教育在“科普”阶段的产物。
作为公立美术馆,央美美术馆在设计和引进展览时一般有三个原则:一,要能体现对当下一些艺术问题的看法或是有创意的课题;二,强调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比如挖掘某一段重要的艺术历史;三,关注青年艺术,培养年轻艺术家。去年11 月,央美美术馆引进“基弗在中国(Anselm Kiefer:Coagulation)”展览,虽然因为与艺术家沟通不畅招致艺术家本人反对引起巨大争议,但王璜生表示,之所以选择基弗是因为他对中国的艺术研究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包括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记忆的表达,对人类善的追问等,这些话题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界都比较薄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民营文化公司本质上是商业机构,营利的目的性很强,因此主要操作以大众为主要目的、耳熟能详的大师展或娱乐性的展览,忽略了对现世意义的追索或艺术研究价值的探寻。中国的艺术市场早已令世界垂涎,国际策展方和艺术商业运作公司的参与使得大展生意俨然已经形成一门链条十分齐整的生意经。中国在急行的转弯处,既有商业上的博弈,也有对文化工业下艺术本质的思考与问询。
无独有偶,在艺术社群与一般不甚理解艺术脉络的民众之间,存在一系列从语境、认知到品味偏好的严重断裂,所以,虽然市场上有谢定伟这样以“为公众办展,为教育办展”为理念的文化创业者,但创造力与审美修养并不是一两场展览能够提供的,两者都需要良好的公共教育及文化政策作为支持。
中国的美育自古有之,古代“六艺”中不仅有强调技能的射、御、数,还有强调伦理和德行的礼、乐、书;西方的当代艺术一直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美学始终与文化精神相关联。近年来,社会对美育的关心和需求,唤来了公共教育及文化政策上的重视。艺术市场机制的规范和体系的健全,对于民众审美修养的教化和提升,则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长河的巨大缩影,它本身也见证着时代的流变与迁徙,蕴藏着难以言说的历史。





发表评论